歡迎來到江蘇綠巖生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電話:0512-5828138 CN | EN
新聞資訊
NEWS
雖然已進入初冬時節,但在山東省梁山縣境內的安民山依然郁郁蔥蔥。山腳下的層層梯田里,綠油油的麥苗長勢喜人,像一張偌大的綠地毯盤繞在安民山四周。
“原來的安民山山體裸露、地質災害隱患眾多,我們通過礦山生態修復和復綠后,現在已是山清水秀,滿目青翠,成為了當地居民健身游玩的好去處和網紅們的打卡地。” 安民山腳下的小安山鎮鎮長周剛興奮地對中關村綠色礦山產業聯盟綠色礦山科技獎現場核查專家介紹說。
安民山礦區修復后的樣貌
1
安民山位于梁山縣城東北約10公里小安山鎮境內,山體基本呈圓形,山南北長1公里,東西寬0.95公里,面積約1平方公里。因為此處地勢低洼,古時黃河、濟水、汶水三條河流在此交匯,河水泛濫時周圍一片湖澤,只有小安山周圍山坡高處可以居住,所以流徙災民多安居于此,故名安民山。
然而,自20世紀六十年代以后,隨著石灰石資源的開發,安民山變得再無安寧之日。特別是20世紀九十年代后,安民山的石灰石開采進入了井噴期,山體南、北兩面一夜之間冒出了眾多的采石場和石灰場。隨著石灰石開采規模的不斷擴大,安民山在逐漸發展成為當地重要的建材基地同時,也因生態環保的嚴重滯后而漸漸淪為了當地的心腹之患和民心之痛。
“梁山縣雖然名字有‘山’,但境內山并不多,除了古今有名的梁山外,安民山就是比較出名的山了。” 小安山鎮黨委宣傳委員、武裝部長劉政陽介紹,根據歷史記載及專家考證,安民山是上古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須句古國的舊地。山上原有甘羅廟、青巖寺等十多處寺廟建筑和神秘莫測的溶洞,山下有安民亭、伏流山泉以及大面積的景觀林。
正基于這方面的考慮,在2010年,梁山縣全面關閉了安民山的采石場和石灰場,山上所有采礦權到期自動滅失。安民山石灰石礦也因此成為了治理責任主體因歷史原因滅失或不明的廢棄礦山。
修復后前的對比圖
然而,關閉后的安民山并沒有“以關為安”,留下來的是一系列亟待解決的生態環境欠賬。多年來的無序過度開采,導致山體破壞和生態環境惡化,地質地貌破壞、崩塌嚴重,礦區及周邊灰塵彌漫,高陡邊坡巖體穩定性較差,易出現險情災情且危害性大,嚴重威脅周圍村莊村民的生活及生命財產安全。同時,長期破壞嚴重的植被以及裸露的巖坑,還導致了礦區及附近區域生態功能退化、石漠化及水土流失嚴重,水源涵養補給下降,生態環境脆弱,近年來一直被當地列為地質環境問題重點監測對象。
2
生態修復需要大量真金白銀的投入。安民山礦區作為一個因歷史原因而治理責任主體滅失的廢棄礦山,要加以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首先繞不過的是資金問題。
在財政資金緊張、生態修復壓力大的情況下,如何才能破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局,小安山鎮鎮政府把目光盯在了“占補平衡”的土地指標置換上。
“安民山礦區許多歷史遺留礦山關閉廢棄后,形成了大量可以利用的土地資源,且已經荒廢多年,尚未得到開發利用。如果對這些廢棄的土地資源進行綜合整治,既能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彌補當地后備耕地資源不足狀況,還能解決礦區生態修復資金難題,達到一石三鳥之結果。”劉政陽說。
小安山鎮政府采取這種以荒廢土地資源變良田、以良田換生態修復資金的模式,很好地解決了資金問題。據統計,該鎮在對安民山礦區綜合整治過程中,通過占補平衡的方式共整理耕地120畝,按照當前每畝10萬的土地指標費,可以補充1200萬元用于山體復綠項目。
治理一年后
資金問題解決了,技術難題又接踵而至。據測算,安民山礦區山體治理投影總面積約為284192.6平方米,其中廢棄礦區143720.4平方米、裸露坡面371964.5平方米,高陡邊坡區域平均85°左右,最高坡高約130米。
“安民山礦區多年的無序開采,形成了多處垂直陡立面,最高垂直高度130米,坡面面積37萬平方米,復綠難度較大,成本高。同時,礦區內還有多處陡峭邊坡和危巖體巖石崩塌,存在自然災害的隱患,施工存在一定風險。”承擔安民山礦區復綠項目的江蘇綠巖生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波介紹。
眾所周知,礦山開采后,山體破面大多數都是破壞至淀積層,植物生長所需的腐殖質層和淋溶層基本都已缺失。傳統噴播只是模擬原土層的腐殖質層,容易形成兩層皮的現象,造成土層結構性差,抗沖刷能力差,保水性能差,營養成分缺乏,無法提供植物生長所需的立地條件,所以,傳統簡單的礦山生態修復不僅后期維護成本高,而且還往往會出現“一年青、兩年黃、三年死光光”的狀況。
為了徹底改變傳統的為修復而修復的做法,該公司創新生態修復理念,秉持“以自然的方式恢復自然”的理念,發揮自身的核心修復技術,將安民山礦山生態修復升華為礦山生態自然恢復。堅持利用生態系統自身的自我恢復能力,使生態系統向良性循環方向發展,使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逐步恢復。
“我們公司經過多年研發出的核心技術——類壤土基質技術納入了《綠色技術推廣目錄(2020年)》,其核心是結合工程學、植物學、土壤學等學科,通過仿生技術快速模擬出自然界中適合植物生長的高性能類壤土基質結構。該結構在較短的時間內改善土壤的內部結構和環境質量,重塑因不同巖石特性無法生長的雙層基質,恢復和提高土壤的質量水平,為植物在裸露巖石上生長扎根創造條件。”張波介紹,該結構穩定,具有豐富的腐殖質、礦物質、空氣、水、有機物等。這些物質以固態、氣態和液態的形式存在于土壤基質中,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為植物提供必需的生長條件,給高陡邊坡上植物生長提供了最有利的立地條件,兼具生物防護作用,可以使種子在巖石面上長出樹林,無需人工管護,植物自然生長,與周邊自然山貌相似度90%以上,近野生狀態。
植物多樣性是生態系統中構建植物生態群落的基礎,是退化生態系統恢復和重建的重要途徑,是達到永久復綠的基礎,也是礦山生態修復所追尋的目標。該公司針對安民山礦區高陡邊坡面積大狀況,在礦山生態修復中,在確定兩層厚度高達12~15厘米厚度的類壤土基質基礎上,通過控制喬灌草比例,構造合理的群落結構,促進群落自然演替。同時,關注植物的種間關系,合理搭配營造出穩定性高、演替更新能力強的群落結構。
高度邊坡是礦山生態修復的難點和痛點。針對安民山高陡邊坡區域平均85°左右的狀況,該公司專門采用了高性能植物墊技術,將特質雙層包裹的基質鋪設于巖面上,迅速形成適合植物生長的立地環境,從源頭上克服了傳統護坡工程中剛性裸露以及73°以上高陡邊坡固土難的弊端。
3
雖然已是初冬,但生態修復后的安民山依然綠意盎然,通往山頂的羊腸小路旁的層層梯田里,綠油油的麥苗和各種蔬菜作物沐浴在溫暖的陽光里,絲毫看不到蕭條的跡象。更令人驚喜的是,原本只長草不長樹的貧瘠安民山,在治理復綠區竟然奇跡般地長出了一片片樹林,與那些荒草鋪地的原始山體形成了鮮明對比。
“安民山礦區復綠工程2019年5月完工后,廢棄礦山治理后與周邊山體相似度達到95%以上。樹的種子在巖石面上生長,木本植物蓋度達到45%以上,巖面綠化率達到95%以上,完工一年以后無需人工管理,植物自然生長,無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現象發生。”張波如數家珍地說。
修復前后的對比圖
事實上,通過對安民山礦區的復綠,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了優化環境、改善生態、還地于城的效果。據了解,該項目實施后,通過礦山環境治理,徹底清除了地質災害隱患,達到邊坡安全、穩定,有效改善了惡劣的生態環境,保障了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而根據周邊植被情況,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種植物相搭配,使得山坡修復后的邊坡不僅能與周邊環境相協調,而且能達到建立景觀植物群落及豐富林相的效果,與原山貌融為一體,同時實現了碳匯和負氧離子增加的鮮果。此外,他們還通過礦區采坑治理,復墾了礦區的廢棄地,增加當地土地供應指標14.37平方米,為土地資源的利用起到示范作用。
“安民山復綠工程實施后,生態環境變綠變美了,當地群眾的幸福指數提升了,就連周邊的群眾也時常前來登山游玩。”周剛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說,“特別是治理后的廢棄地,通過種植紫花苜蓿、芍藥等農業經濟作物,發展綠色產業,為當地帶來了可持續的經濟收入。”
?。?/span>首席記者 王瓊杰 通訊員 文靜)
(本文刊登于2021年12月23日《中國礦業報》第1版)
相關資訊

江蘇綠巖生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掃一掃識別手機版
Copyright ? 2022 江蘇綠巖生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蘇州 蘇ICP備05033210號-1 SEO標簽導航